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月丹对《中国科学报》表示,目前基于图像识别的AI在国内外相对更常见,对CT图像的诊断准确率甚至高于人工。
七一冰川成为第一条由中国人命名的冰川。施先生比我大15岁,他很支持年轻人的创新观点。
1966~1968年,两人再度联手,率队开展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研究,一系列基础资料的获得填补了我国地质地理研究的空白。其他的一字不提,听到老师最后的教诲,姚檀栋心中很难过。这是他一生科学考察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后继者的期望。上世纪80年代初,施雅风带领一大批国内外科学家在庐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姚檀栋说,施先生为人非常谦虚,总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文人相轻在施先生身上完全不存在。
刘昌明说,施先生提出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对自己启发很大,那两天火车上的交流至今难忘。重视人才与国际合作 在21日举办的纪念研讨会上,大家聊起施雅风,提到最多的是他特别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去年年底,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这些年也仰仗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中文论文数和质量。直到35年后才被人认识到其意义,成为动植物育种和人类疾病检测的理论基础。一些小的研究成果可以转换成新的产品,是一个渐进提高的过程。这也是国内诅咒唯论文的一部分。
作者:程宗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3 8:42:4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论文的唯和不唯:谁要唯,谁不要唯 ■程宗明 如何才能在国际化的大潮流下,赢得中国科技国际话语权和中文期刊共同发展和繁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量体和裁衣过程,就是跟风研究和微创新的过程,这个山寨过程也给培养基础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
如果不仅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写在世界的大地上,岂不更好? (作者系田纳西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9-04-03 第5版 海外)。那么,怎么才能正确地看待论文,客观看待论文背后的脑力劳动? 笔者在美国做教授近30年,也在国内兼职近10年,并一直关心美国和中国的科研生态。从科学现象的发现到其原理的阐述,再到技术的发明应用,中间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的主编,笔者最近和《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的主编崔晓峰、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李义、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实验室教授杨孝汉都认为,主编也不能唯论文。
美国大学一个助理教授的岗位面试要两天,而国内很多学校的招聘,人事处或学院(系)数论文,用期刊评价指标笼统地评价单篇论文,对人品、合作能力、未来潜力、未来研究方向、职业道德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评价,或者远远重视不够。最近几年,国内正在开始试行或实施类似制度,可喜可贺。如果没有科学家近90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何来今天这一革命性生物技术? 所以,社会评价科学家劳动成果的价值,不仅是现时价值,还要看它们的潜在和长远价值。若干年后,又有人抱怨科学家为什么拿不到诺奖?为什么总是落后于英美?科学家有时被社会、行政官员训斥得抬不起头来。
技术发明和改进常常是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唯论文的另一个要点是不唯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
由于这些差别,产出的成果和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但研究都非常重要。论文是对科学的贡献,只有发出来,才是科学史的一部分。
不幸的是,中国正是在这一部分和英美科技的差距最大。在当今的学术界,大家常用的寒暄变成了最近发论文了吗。有些则不能马上体现出来,甚至被证明是错的或毫无价值,真正挨骂的正是这部分。中国人见面寒暄常说你吃饭了吗?因为民以食为天,寒暄语体现了有饭吃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唯论文。做跟风研究的人,发表的论文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应该值得骄傲和自豪。
研究生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如何系统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假说,再进行实验和理论推导验证,最后把科研结果整理出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并经过同行评审认可,作为科学历史的一部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其机理致病农杆菌将自身基因转到植物里,让植物为自己产生食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还是一个字唯。在此,笔者想谈谈论文的唯和不唯:谁要唯,谁不要唯?说得更准确些,论文的重要性和如何评价论文,四唯的其他三点,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因为论文是其他三点的根基。
第二,我们要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发明改进区别对待。尽管目前各类期刊有其评价指标,高水平期刊其实在科研人员心里也是相对的。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1865~1866年研究出来的,其发表的论文一直没有受到重视。鼓励和容忍坐冷板凳做一些有风险的研究,失败了也可以接受。论文总是要发表的,而发不发却由期刊的主编和审稿人决定。这些研究和论文产出的特征是探索未知,其价值常常不会在目前显现出来。
令人又爱又恨的论文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教授、学者,也不论是高校,还是研究所,为了毕业、为了工作、为了帽子、为了成绩,为了单位的排名,用热火朝天拼论文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但优秀期刊论文并不一定总是最优秀的,主编和审稿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论文、学位、职称和奖项都是好东西,也是科研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作者:程宗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4/3 8:42:4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论文的唯和不唯:谁要唯,谁不要唯 ■程宗明 如何才能在国际化的大潮流下,赢得中国科技国际话语权和中文期刊共同发展和繁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和好的论文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做出来的。不幸的是,中国正是在这一部分和英美科技的差距最大。
爱的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体现,中国的SCI论文产出量达到世界第二,这让中国有一定底气和世界科技大国比拼,让中国人腰板变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1865~1866年研究出来的,其发表的论文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技术发明和改进常常是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但因为唯,使得乱象丛生,如作假、剽窃、做雷同论文,分拆论文,唯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并列通讯作者,中文期刊没落、期刊商业化等。
科研也一样,很难一步迈上科学巅峰,大国科学的地位也绝不是短期可以达到的。不一样的是,有些成果能直接转化成现时成果,如农业产量和工业效率的提高。
但作为研究生和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必须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还是一个字唯。
二是内行评价而不是科研处行政人员只数论文。论文在许多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可谓不大,论文数量和质量甚至和GDP一样是国际实力的核心指标。